​翠湖湿地:保护性开放十年 再现北京湿地原生态

2024-07-03 16:42 来源:宝玉楼 点击:

翠湖湿地:保护性开放十年 再现北京湿地原生态

本文转自:中国绿色时报

本报记者 尚文博

今年9月17日是第十一个“北京湿地日”,北京市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也迎来了建园二十周年、保护性开放十周年。

围绕“修复退化湿地,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”的主题,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举行了纪念活动,邀请公众走进翠湖,了解多年来的湿地保护修复成果,宣传湿地保护修复在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、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重要作用。

翠湖湿地公园建于2003年,属于人工修复湿地,融合生物多样性保护、水环境保护、科普教育、生态观景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,部分区域面向公众免费预约开放。多年来,公园始终坚持“生态优先、公益为主,重在保护、最小干预”的管理原则,定位为“湿地修复的示范、科普科研的基地、生态旅游的窗口、城市发展的绿心、水源涵养的功能区”。

特别是保护性开放10年来,翠湖以湿地保护与修复为核心,通过推进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、水体保护、生态系统监测等措施,基本再现北京湿地原生态。

翠湖湿地公园开放之初,观测到鸟类174种、高等植物330种。如今,翠湖能观测到鸟类287种,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白枕鹤、黑鹳、黄胸鹀等14种,是北京市区鸿雁、苍鹭和普通鸬鹚最大的自然繁殖场所;湿地内的高等植物达534种。此外,哺乳动物、昆虫、鱼类、两栖爬行动物、浮游动植物和底栖动物等种群资源丰富,构成了翠湖完整而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。

翠湖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,通过分区管理,将部分区域合理开发利用,通过种植食源蜜源植物等方法,营造适合野生动物觅食、筑巢、饮水的自然条件;通过近自然的荒野化管理模式丰富全园整体植物资源,不断增加植物种类数量;采用园林绿化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,做好绿化废弃物资源再利用。园内还建设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模型,在场地原有的水系结构上进行重新设计,通过湿地土壤、填充基质、湿地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多重协同作用,对水体进行自然深度净化。多个生态浮岛在改善水质的同时,还为鸟类提供了隐蔽的栖息环境。

生态系统监测方面,园区红外相机、AI识别技术与人工观测相结合,记录湿地内野生动物活动情况。持续开展鸟类环志,研究园内鸟类种群分布及其迁徙规律,创造适宜野生鸟类栖息的湿地环境。翠湖湿地森林体验指数常年为优,公园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实时显示园内土壤、大气、水文、物候等生态因子,为湿地修复和生态建设提供了数据支撑。

作为北京园林绿化科普基地、首都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基地……翠湖湿地公园接连打造了“《诗经》植物文化游”“鸟类的家园系列生态科普课程”等主题突出、特色鲜明的科普宣教品牌,有效地弘扬特色生态文化,成为传播湿地自然科学、展示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绿色平台。